我在大学里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,他们和我说过最高频的话就一句:“你一点都不像上海人。”
其中一个哥们儿特单纯,也特逗。毕业散伙饭,杯盘狼藉酒酣耳热,他搂着我的肩拍着我的背,语重心长地和我说:“你改变了我对上海人的看法。”
我谢谢你啊。那是因为你本来也不认识什么上海人,全电视上看的吧。
前阵子看过一个段子,说这年头,上海老外都看不起北京老外了。笑裂。
随即想到疯传网络的“各省市眼中的中国地图”,活脱脱就是地图炮集锦,歧视小百科。
分享一张“上海人眼中的中国地图”。
我相信,很多人看到这张地图,会感到不舒服。其中一部分,必然会回应:
“
你们上海人了不起啊?小气刁钻斤斤计较,满是不知从哪儿来的优越感!
”
很多时候,“上海人”的确不招人喜欢。早先如父母那辈人,口口声声都是“伊拉外地人”、“十六铺上来的”。哪怕近年,也不乏KDS论坛里随处可见的“硬盘”和“凤凰男”。
扩大到全国视野,北方小品没少拿南方尤其上海男人开涮,南方曲艺也会抛出喝咖啡和吃大蒜的论调。
提到东北人,第一反应是打老婆、“你瞅啥”和“瞅你咋地”。聊到台湾人,马上想到女生嗲嗲的,男生娘娘的。说起河南人,地图炮打起来更是震天响,“十亿人民九亿骗,河南人民总教练。十个河南九个骗,总部设在驻马店”。
好像没有挨过地图炮的人,就不足以谈人生。
马薇薇主持、《奇葩说》选手轮番现身的《黑白星球》,最新一期话题是“哪个省最招黑你中招没”。把《奇葩说》两军对垒的阵仗撂下,改三五好友互相辩驳,节目少了戏剧性,多了流畅感。
我喜欢的范湉湉讲了个好玩的例子。十多年前,她第一次去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,满心欢喜,上了一辆出租车。的哥看她长得漂亮(此句纯引用),噼里啪啦一阵聊。
范湉湉心想,这北方人就是热情,上海司机从来不理我的。侃了一阵,司机问她:“哎呀这姑娘你说挺水灵的啊,什么地方的人呢?”
“我南方人。”
“苏州的南京的?”
“我是上海人。”
“哦。”
范湉湉学了个翻到天边的大白眼。接下去的十五分钟,的哥再没和她说过一句话。“他用沉默歧视了我,开了我一个silent地图炮。”real心酸。
例子不用再举了。反正每个人多少都经历过。
地图炮的本质,说玄乎一点,是认识论层面的攻击。当我们要认识一个人、一件事的时候,首要的进入方式,就是贴标签。
唯有标签,才能分类。而分类,让我们将新鲜的东西,划归到自己最熟悉的思维版图之中,进一步理解。
在这个意义上,上海人或者东北人,和宅男、大叔、懒癌、强迫症并无分别。
这无可厚非。
真正值得警惕的是,很多人的努力到此为止。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智力去辨析个体与个体的差异。
每个鲜活的生命,在他们眼中都是行走的标签。
久而久之,贴标签成为他们简化思想的捷径:懒得再去看去想,反正身上有这个标签的人,一定具备某些特征。上海人是抠,东北人是糙,北京都是大爷,温州都是奸商。
王小波经常引用罗素的一句话: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。也许长期对整齐划一的要求,催生了不少人的怠惰。但真正的有趣有爱,每每发生在亲历的细节之中。
人生的意义常常不在于答案,而在于问题,不在于总结,而在于发现。因此,地图上只有标示,没有目的地。
至于地图炮,权且当成是懒人蠢人发泄情绪的生理需要就好。对理性而温暖的人来说,和一个人的交往,籍贯、出生地、成长环境,只是通向内心世界的大门。进门之后的种种探险,才是值得细数的故事,永久珍藏的回忆。
今后再碰到乱开地图炮的人,都知道怎么办了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