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为大家继续讲解关于泰山最神秘的传说。
-
泰山奶奶
泰山奶奶传说是山东省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。
碧霞元君
,全称是“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”,俗称“泰山奶奶”。据说,
泰山奶奶
是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与妻金氏所生之女,名玉叶。相貌端庄,为人聪颖。三岁懂得人事,七岁即学道法,曾参拜西王母,十四岁时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炼。天空山,就是泰山;黄花洞,就是山顶石室。三年修炼丹成,成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。
虽然传说很久远,但泰山女神之受封还是北宋真宗时的事。
为什么古代民间十分崇拜泰山奶奶呢?据道教的说法,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,证位仙真,统率泰山岳府之天将神兵,照察人间一切善恶生死之事。而且她神通广大,治病救人,护佑一切农耕、商贾、旅行和婚姻等事。而且,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个抱有婴儿的女子,这是碧霞元君阴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,能让无孕得孕,有孕顺产。所以,民间也有把泰山奶奶当成送子娘娘的。
2.
岱宗坊
相传,当年碧霞元君为了独占泰山,用各种方法,战胜了很多对手,终于成了一山之主。虽如此,碧霞元君仍贪得无厌。她依仗自己父亲玉皇大帝的权势,不断将管辖范围向四周扩张。这样便引起了各方神仙的愤慨,大家纷纷到掌管封神大权的姜子牙那里去告状。
一天,姜子牙带着《封神榜》来到泰山,给碧霞元君划定管辖范围:从泰山极顶算起
,四周各管五十里。
碧霞元君
嫌管的地面小,当场就和
姜子牙
争吵起来。
姜子牙不气不火,好言劝道:"元君!你若嫌地面小,咱们可以再作商量嘛!"
"怎么商量法?"碧霞元君问。
姜子牙不慌不忙地说:"你可以找件东西来,往山下扔,东西落到哪里,你就管到哪里,你看行不行?"
碧霞元君心想,就凭我的本领和力气,扔个百儿八十里是没问题的!便答应说:"好,就这样办!不过,咱可要说话算数,谁也不许反嘴呀!"
"一言为定,绝不反嘴!"姜子牙一本正经,十分认真地说。
这时,碧霞元君弓腰拣起碗口大的石块,抬手就要往下扔,姜子牙急忙拦住,说:
"慢!石头遍地都有,你把它扔下山去咋能找得到?就算找到了,别家神仙不承认也不好办啊!依我看,还是扔件别人都没有的东西最好。"
碧霞元君也觉得这话有理,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东西,喃喃自语道:"这可叫我扔什么东西好呢?"
姜子牙慢吞吞地启示道:"依我看,你穿的这绣花鞋别人都没有。你将它扔出去,既好寻找,别人也不敢不认帐!"
碧霞元君听了,心想:对,我把一只绣鞋扔下山,一只拿在手中,谁敢不认帐?!于是便脱下一只绣鞋,用上全身气力朝山下扔去。扔完绣鞋以后,姜子牙和碧霞元君以及其他各路神仙一齐在山脚下,找到了那只绣鞋。只见那只绣花鞋跟朝上、头朝下地插在地上,形似一座小小的坊门。他们一算里程,从这地方到极顶,只不过二十来里。这时,碧霞元君才知中了姜子牙的计,但又不好反嘴,只好默认了。
后来,人们便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坊门,取名岱宗坊,成了登泰山的起点。泰山脚下,凡是从泰安北关登山的人,都必须以这里为起点向上攀登。
3.
弧忠柏
岱庙天贶
殿前的露台下,甬道正中有一棵并不算高大
柏树
,在向南的一侧有一明显的疤痕,据说,
围着前面的扶桑石正转三圈,反转三圈,然后再往北去摸此柏树的疤缝,如果能摸准摸到,则是吉祥之兆,向泰山神求子则得子,祈福则得福,想发财的则可发大财。但是很多游人多不能摸准。此柏虽然其貌不扬,看上去也不算古老,但它却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。
传说,自从武则天被高宗皇帝李治召进宫后,逐渐得宠,不久便废掉了王皇后,由武则天取而代之。李治仁厚无能,上朝不能决大事,需由宰相提出建议,然后由他恩准。武则天虽为女流之辈,却精通文史,御人有术,她当了皇后以后,逐渐代皇帝批示奏折,临朝参政。
太子显逐渐长成以后,对母亲干预朝政甚为不满,屡有不同政见,由此触怒了武则天而召至杀身之祸。追随太子显的大臣石忠,亦早已对武后参政十分反感,见太子被害,为了表示对太子的忠心,他拔剑剖腹而自杀,以示对武皇后的不满。
石忠死后,其魂魄来到东岳泰山,面见泰山神,状告武则天任用酷吏,滥杀无辜,连自己亲生儿子也不放过,要求山神惩治其罪。泰山神感其忠心,令其化作一棵柏树,侍立殿前,日夜守护着山神,赐名"孤忠柏"。
如今游人所见树南面的疤痕,即是当年石忠剖腹的剑痕。
4.
东斜碑
岱庙
里的碑刻,大都是帝王将相所立,大家名人所书,有什么
李斯碑
、
张迁碑
、
衡方碑
,还有武则天
巧立名目
所立的鸳鸯啤,人们都慕名而来,前往观赏。却也有一幢非出名家高手的石碑,格外引人注目,吸引着八方游客,因为这里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。
相传,北宋时候,文坛上的两颗巨星--王安石、苏东坡一道来泰山游玩,望泰贷拔地通天之势,观天下九点齐烟之景,赏秦松汉柏之挺秀,听溪水丽鸟之长鸣,所到之处,吟诗作赋,游兴不减。
却说两位文豪来到贷庙,先到天贶殿拜见了泰山神,又开始赏字观碑,无意中发现一幛石碑向东微微倾斜,引起了二人的兴趣,随行人员也都议论纷纷,有的说是历经数百年后,下面的乌龟吃不住劲了;也有的说乌龟欲往东海,以此示人,众说不一。
这时,王安石兴致勃勃地问苏东坡:“苏老兄,睹此碑有何感想,是否也赋诗一首呢?”
苏东坡想起当年王安石和他开了个玩笑,把他“贬”到黄州,虽说解开了“秋花不比春花落”之谜,却也受了不少苦,他便想借此捉弄一个王安石,就若有所思地说道:“恨当年安石不正”说完示意王安石续接。
王安石才思过人,也非等闲之辈,一听“安石不正”,早就知道这家伙在算计自己,便了若无其事地吟道:“到如今仍向东坡。”结果王安石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,引得众人大笑一场。苏东坡也不得不叹服。